暖冬爆款数据多维领跑
治愈烟火气收获高口碑
从官宣到非会员收官,《卿卿日常》一路收获了极高的热度和口碑。开播前,该剧在爱奇艺站内预约量高达216万,位列新片期待榜第一名。开播仅144小时,热度值破万,打破爱奇艺热度值破万历史最快纪录,累计破万天数达16天。截至收官,爱奇艺热度值最高达10477,共揽全网热搜3755个,微博热搜共计2082个,#山峥海薇拦腰吻戏# #尹峥李薇三连吻# #卿卿日常大结局全员HE#等剧情向话题,及#卿卿日常空镜有多美# #卿卿日常东方美学#等品质向话题登上榜单,获得网友好评;抖音热搜共计474个,#卿卿日常主话题播放量高达106.6亿次,登上剧集榜TOP1,制作、剧情、情感、玩梗等精品短视频花式出圈。此外,达成猫眼2022喜剧年冠、云合2022年度集均V7,集均V30年冠、灯塔2022热播期集均播放指数年冠的好成绩。德塔文电视剧景气指数最高达2.156,成为11月榜TOP1;酷云全端播放市占最高达26.86,共23天夺得TOP1。同时,Vlinkage、骨朵、艺恩、艾漫等多平台数据登顶。
口碑方面,该剧取得豆瓣开分7.6的好成绩,更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等官方媒体相继点赞。其中,人民日报评价“在人人渴望‘慢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卿卿日常》以修缮和打整家宅、家庭成员聚会吃饭这一系列最为日常的事情,抓住大众的审美心理和文化需求,打破古装剧同质化、类型化的藩篱。”从观众肯定的“电子榨菜”到“电子羽绒服”,清甜烟火气治愈人心,温暖冬日的《卿卿日常》掀起全民追剧热潮,热度、口碑全面开花。
回望大结局,尹峥与李薇许下承诺,相守一生;又逢中秋佳节,尹峥的生日终于在亲友团聚中度过,场面温馨。新川新一轮的女子“擢选”拉开帷幕,与以往不同的是,“选秀”革新成了“选贤”,追寻理想的女子们相聚新川。会员收官日发布的《经年》MV为故事画上完满句点,随着希林娜依·高的倾情演唱,各角色的成长与改变悉数重现。“往事不可追,来日却还长”,道破该剧期盼与观众并肩向前、收获成长的美好希冀。
“反套路”古装生活流新表达
再度实现轻喜题材成功探索
《卿卿日常》播出至今,热度与口碑一路“高开疯走”,观众与各角色在笑泪交织的旅途中一起成长。剧中不少名场面和金句台词成为破圈热梗,鲜活的青春群像与他们之间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鼓舞着观众更加积极乐观地生活。尹峥与李薇的“先婚后爱”,是携手共进的双向奔赴;开府宴上,郝葭(陈小纭饰)的到来是为友情义无反顾的坚定;从“普信”到“悔悟”,三少主尹岸(刘冠麟饰)在“经历霜与雪的洗礼后”终于明白爱人爱己的意义;“人长了嘴,就要把误会说清楚;生了耳,就要听旁人辩白。不要因为矫情,又或者害怕面对而逃避问题,来回扯皮,浪费光阴。”正是元英(刘令姿饰)的台词,被观众评为“人间清醒”的金句……剧中的三餐四季、人间烟火备受喜爱,女性间的真挚互助与人共情,“《卿卿日常》没有宫斗宅斗,只有大家连在一起的心。”获得观众点赞。
该剧摈弃虐恋、争斗等古装剧套路模式,通过美食、社交、创业、耕田等富有趣味的生活琐事,诠释出“新川无大事,都是小日常”的创作态度,“慢节奏”的诗意生活画卷徐徐展开,与观众携手描绘出向往的生活。剧中,每个“小家庭”都有各自的烦恼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期许,在相互鼓励、彼此帮助的集体氛围下,他们最终都迎来了“所愿所想,美美与共”的温馨结局。故事落幕,角色们欢聚一堂与九川的故事告别,观众随着他们的“经年”,体会人间至味是清欢、一蔬一饭即幸福的生活哲理。
《卿卿日常》是爆款《赘婿》主创新丽传媒旗下“狂欢者”团队的又一力作,在创作品质与耀眼成绩上皆有共性。以最轻松逗趣、最“反套路”的方式传递鼓舞观众的力量,从“小”处着手,一步步走出“大”格局,在贴近观众、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的同时,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是该团队被观众津津乐道的独特优势,也是行业内正积极解构的“爆款密码”。
新丽传媒旗下“狂欢者”团队在该剧中诚意倾注的诸多正向价值、新颖表达,不负观众的期待与喜爱,也是在爆款《赘婿》之后,再一次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古装轻喜题材上实现了成功探索。
近两年,在“降本增效,提质减量”行业思想核心下,影视市场的整体进化略显谨慎,新丽传媒作为一家老牌影视公司,在成熟的工业化制作优势加持下,日益凸显出其融入互联网生态的格局理念与创作势能,甚至在不同赛道拿出了爆款佳作。无论是网络电影层面与《赘婿》IP的联动,还是在播出期间连续21天拿下云合数据电视剧有效播放榜第一,豆瓣评分8.3分的谍战剧《叛逆者》,都足以说明坚持精品路线、回归内容为王的核心策略,是新丽传媒近几年的爆款口碑标签,更是公司致力于打造感动人性、温暖人心,引起观众共鸣作品的核心坚守。
践行聂耳的路——朱践耳百年音乐人生******
作者:董 剑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自从1963年诞生以来,曾打动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这首歌曲是作曲家朱践耳根据雷锋事迹谱曲而成。
在百年人生中,朱践耳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而多情的音乐世界。他的音乐人生堪称中国交响乐史的缩影。
朱践耳 上海图书馆馆藏藏书票 刘明辉/作
朱践耳原名朱荣实,字朴臣,安徽泾县人。从少年时代起,朱荣实就十分敬佩聂耳,喜爱他的救亡歌曲和艺术歌曲。他对家里给他取的名字中浓厚的封建意味深感不满。21岁时,他更名为“践耳”。其中的“践”字有两个含义:一是他决心步聂耳后尘,走革命音乐之路;二是想实现聂耳未能完成的志愿,去苏联留学,写交响乐。
朱践耳说:“聂耳如果没有走得那么早,他一定是中国的贝多芬。我改名‘践耳’,就是一心想继续走他没走完的路。”
朱践耳出生于天津,自幼就跟随家人迁居到上海生活。在中学时,朱践耳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自学钢琴等乐器,之后跟随钱仁康先生学习和声理论。1945年,在日本投降之际,朱践耳参军,因为体质差,没能去前线部队,而是留在了苏中军区文工团。当时文工团有一架手风琴,没有人会演奏,这架手风琴就成了朱践耳最趁手的武器,为战士们文娱活动做伴奏。在解放战争中,朱践耳成了军乐队的队长兼指挥,在革命大熔炉中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朱践耳写了大量讴歌革命的音乐作品,歌曲《打得好》和民族器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在解放区广为流传,让他一举成名。在火热的战地生活中,从小体弱多病的朱践耳身体日渐强壮起来,他曾说:“是革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
新中国成立后,朱践耳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电影创作音乐。1955年,朱践耳只身来到苏联,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跟随巴拉萨年学习作曲。朱践耳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成为向新中国国庆十周年献礼的一部力作。
1960年,踌躇满志的朱践耳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第二年,他开始负责上海实验歌剧院的作曲工作。此后,朱践耳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型声乐作品。1963年,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激起了全国亿万人民学雷锋的热潮。雷锋的精神、雷锋的品格和雷锋的事迹,伴随着学雷锋主题歌曲传遍了全国各地。
朱践耳就在这个热潮中创作了歌曲《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他也是唯一一位创作了两首广为传唱的雷锋主题歌曲的作曲家。
1958年夏天,词作家姚筱舟创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在1962年被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编写进了《新民歌三百首》。那时雷锋正在沈阳当兵,刚好看到这本书。雷锋很喜爱这首诗,他将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中,还将诗的两处做了改动,一是将“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二是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同年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后,任上海音乐学院教师的朱践耳在阅读雷锋日记时,注意到诗作前两段内容,他为雷锋的精神所打动,仅用半个小时,就为这首诗谱了曲子。朱践耳的爱人舒群回忆,朱践耳无论是创作歌曲,还是创作大部头交响乐作品,只要酝酿成熟,就没有写得慢的。“他写东西,如果没有把握就绝不会写,如果心里掌握了,写得就很快。”
1963年,在上海召开学习雷锋动员大会前,歌唱家任桂珍演唱了这首《唱支山歌给党听》。朱践耳也是在这一年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姚筱舟。
1975年开始,朱践耳在上海交响乐团任职,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他的交响曲创作生涯。64岁时,朱践耳完成了第一部交响曲。1978年,朱践耳首次将悲剧题材融入交响乐创作中,管弦乐合奏曲《怀念》由此诞生。1982年,朱践耳将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加工打磨,运用少数民族特殊的音乐调性与和声谱写下交响组曲《黔岭素描》。朱践耳的创作不是凭空想象的天马行空,他在西南地区的农村生活、考察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这里,朱践耳第一次听到苗族、侗族的民族音乐,充分了解了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风情,设身处地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环境。有了这些积累,朱践耳才自信地说出:“从民间音乐的土壤里,我找到了某些现代作曲技法的‘根’。”
1985年至1999年,朱践耳创作了11部气势恢宏的交响曲、18部各类交响乐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作曲家对于引入西方的现代音乐还持怀疑的态度。朱践耳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发挥到极致。他深知,想要进步就必须接受新事物,对西方的现代音乐的合理之处必须进行吸收。朱践耳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是《第十交响曲》。这部创作于1998年被命名为《江雪》的作品,将中国古琴曲《梅花三弄》和唐代柳宗元的古诗《江雪》运用到西洋音乐体裁交响乐之中。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的语言文化魅力,将戏曲和古诗的吟诵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交响乐中的民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将录音资料与乐队的现场演奏结合在一起。古琴曲《梅花三弄》是由龚一演奏并录制的,这种演奏方式不仅在中国的交响音乐历史上开了先河,还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在交响曲的编配中,朱践耳更是将十二音序列用“五声”性进行编排,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而这也是他所刻意追求的。这部《第十交响曲》直至今日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原因在于,朱践耳在西方的音乐体裁中加入了中国音乐的创作思维,看似传统的编配中充满着创新的技法,他将古琴、戏曲、管弦乐完美结合在一起,琴声、人声、管弦乐的声音浑然天成。
朱践耳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室内乐《丝路寻梦》,这部作品是他为大提琴家马友友的“丝绸之路”乐团而创作的六重奏,2008年被改编为重奏与管弦乐合奏的版本。
2017年,朱践耳以95岁高龄病逝于上海。在许多音乐学研究者眼中,朱践耳的音乐人生堪称传奇。他饱经岁月沧桑,人生步入花甲之年后竟还达到了创作的巅峰期,完成了11部交响曲,每一部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格调,不仅表现出作曲家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更展现了民族和时代特色。
“朱践耳先生是中国迄今为止创作力量最全面的作曲家,也是青年一代的楷模。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中国交响乐历史的缩影。”作曲家叶小钢认为,朱践耳的创作是沟通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桥梁,他的作品诠释了音乐可以有更丰富的欣赏方式。在他的创作中,音乐可以朴实地演奏民族民间旋律,也可以华丽地奏出管弦乐队的辉煌;作曲技法可以恰如其分地被排列,也可以别出心裁地体现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
朱践耳创作一丝不苟,花费十年时间才创作出《第一交响曲》。他曾告诫青年作曲家,要静下心来下苦功。朱践耳的手稿永远工整清晰,别人常劝他不要花费那么多时间来写谱子。他说:“先生教的,每个符头,每根线都要对齐,连在哪里翻谱都要算好,方便指挥、演员阅读。”
有人认为他的作品里看不到其他作曲家的痕迹。朱践耳的作品之所以可以不着痕迹地将中国的民族性融入西方的作曲技巧中,就是因为他长期浸淫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正如朱践耳所说,“现代的东西要拿到生活里去核对、分辨,才会知道哪些是中的,哪些是西的”。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30日 16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